在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,電腦依然是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重要伙伴。但隨著技術迭代加速,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電腦被淘汰。這些舊電腦如果處理不當,就會變成危害巨大的電子垃圾,而規范的電腦回收,正是化解這一危機的關鍵鑰匙。
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,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中,電腦及相關設備占比超過四分之一。這些電子垃圾中含有汞、鉛、鎘等重金屬,以及多溴聯苯醚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。一旦隨意丟棄,重金屬會滲入土壤和水源,有機污染物則會通過空氣傳播,不僅破壞生態環境,還會威脅人類健康。曾有研究發現,長期暴露在電子垃圾處理區域的人群,患呼吸道疾病、神經系統疾病的概率顯著高于常人。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電腦中還蘊藏著豐富的資源:每回收 1 噸廢舊電腦,可提煉出約 300 克黃金、30 千克銅以及大量的塑料和稀有金屬,這些資源若能有效回收利用,將極大緩解資源短缺的壓力。
當前,我國的電腦回收體系正逐步完善。在線上,京東、蘇寧等電商平臺推出 “以舊換新” 服務,消費者只需在平臺上填寫電腦的品牌、型號、配置及使用狀況等信息,就能獲得相應的回收價格評估,預約上門回收。線下,各地也設立了許多電子廢棄物回收站點,部分城市還推出了 “電子垃圾回收日” 活動,鼓勵居民將家中閑置的舊電腦等電子產品送去回收。同時,專業的電腦回收企業不斷發展,他們配備了先進的拆解設備和環保處理技術。例如,一些企業采用自動化拆解流水線,能夠快速、安全地將電腦拆解成不同的零部件;對于含有重金屬的電路板等部件,通過高溫冶煉、化學提取等方式,將其中的金屬元素分離出來,實現資源的再利用;而塑料部件則經過清洗、粉碎、造粒等工序,制成新的塑料制品。
不過,電腦回收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。一方面,公眾對電腦回收的認知不足,很多人擔心個人數據泄露,寧愿將舊電腦閑置在家中,也不愿送去回收;另一方面,非正規回收渠道大量存在,他們以高價吸引消費者,但采用簡單粗暴的拆解方式,不僅造成資源浪費,還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。此外,電腦回收產業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,回收處理成本較高,而舊電腦回收價格較低,導致部分企業積極性不高。
要解決這些問題,需要政府、企業和公眾共同努力。政府應加強監管,嚴厲打擊非正規回收行為,同時出臺優惠政策,對從事環保型電腦回收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、財政補貼等支持;企業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降低回收處理成本,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,如開展電腦翻新業務、開發回收資源的高附加值應用等;公眾則要增強環保意識和數據安全意識,主動將舊電腦交給正規回收渠道處理,在回收前做好數據清除工作,比如使用專業的數據擦除軟件對硬盤進行多次覆蓋擦除。
每一臺舊電腦都承載著過往的使用記憶,也關乎著地球的未來。讓我們積極參與電腦回收,為減少電子垃圾污染、推動資源循環利用貢獻力量,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綠色家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