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鹽田港的海風裹挾著咸澀氣息,我站在貨輪甲板上,看著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搬運回收的舊電腦設備。這些即將被拆解的 “電子垃圾”,即將開啟一段與海洋科研息息相關的奇妙旅程。父親站在我身旁,望著遠處的海洋監測浮標,眼神中滿是期待:“沒想到咱們的老本行,還能和大海扯上關系。”
契機源于一次與深圳海洋大學的合作。校方在開展深海探測項目時,急需大量數據存儲與處理設備,卻因預算有限而犯難。得知這一消息后,我們主動提出將回收的高性能服務器進行翻新改造。在實驗室里,父親親自帶隊,和年輕技術員們一起對服務器的硬盤、處理器進行全面檢測與升級。當第一臺改造后的設備成功運行,順利存儲下深海探測傳回的數據時,參與項目的教授激動地說:“這些‘二手’設備,成了我們探索深海的得力助手!”
隨著深圳海洋經濟的發展,我們發現海上風電平臺的監控系統存在設備更新換代快、成本高的問題。經過研究,我們將回收的工業級電腦進行防水、防腐蝕處理,并優化散熱系統,使其能夠適應海上復雜的環境。在大鵬半島附近的海上風電場,當這些改造后的監控終端穩定運行,實時傳回風電設備的運行數據時,風電場負責人豎起大拇指:“沒想到舊電腦也能在海上‘乘風破浪’!”
在海洋生態保護領域,我們同樣找到了新的突破點。與深圳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合作,將回收的便攜式電腦改造成生態監測終端。這些設備搭載了紅外攝像頭和環境傳感器,被安置在濕地的各個角落,24 小時監測鳥類遷徙、水質變化等情況。當工作人員通過終端傳回的畫面,發現罕見的黑臉琵鷺在濕地棲息時,興奮地說:“這些舊電腦,成了守護海洋生態的‘眼睛’!”
更令人驚喜的是,我們還將回收的電子元件與海洋藝術創作相結合。在深圳國際海洋藝術周上,藝術家們利用舊電腦的電路板、芯片等零件,創作出充滿未來感的海洋主題雕塑。閃爍的 LED 燈如同深海中的熒光生物,電路板的紋路恰似海底的神秘地形,吸引了無數觀眾駐足贊嘆。一位外國藝術家感慨:“這是科技與海洋最浪漫的對話!”
如今,我們在蛇口設立了 “海洋電子循環中心”,專門處理與海洋產業相關的電子設備回收與再利用。父親雖然年事已高,但依然活躍在一線,給年輕員工講述著每一次設備改造背后的故事。站在中心的觀景臺上,看著遠處的萬噸巨輪和海上鉆井平臺,我深深體會到:在深圳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土地上,舊電腦不僅能 “上天”,更能 “入海”,在藍色經濟的浪潮中,續寫著循環利用的新篇章。